拥抱新时代 抢抓新机遇 激发新动能
刘炜:东莞将发挥几何中心地理优势助力大湾区创新发展
首先非常感谢院士联合会邀请我参加今天的院士齐聚一堂这个圆桌会议,今明两天是东莞市的荣幸,这么多院士,这么多专家到东莞来,让东莞蓬荜生辉。
[2018-11-01]
何镜堂:东莞发展要解决人才、环境和管理三大问题
从改革开放初期“三免一补”开始,就是东莞原来我生活的时候是几万人口的城市,东莞城,不到十万人,现在整个东莞是835万人口,你看增加了多少倍。
黄建平:创新永不止步 东莞应承接创新成果的转化
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每一个东莞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机遇,但是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其实今天的东莞的制造业企业,东莞的民营企业还是处在一个爬坡越坎一个非常困难的阶段。当然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会给我们更大的信心。
李国杰:东莞更需要“把知识变成钱”的人才
第一点,关于怎么引进高端人才。因为我现在也知道,广东和东莞都和一些单位签了一些协议,一个是散列中子源,一个是搞的材料研究所,这都是大事儿,我就想这个模式怎么变成一个更规范,更加就是大家愿意做的模式。
李行伟:出台政策吸引港澳高科技人才
作为一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实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不容易的,对国家的这个定位。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人才,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才。
陈清泉:东莞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对东莞这样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来说,应该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2018-11-02]
郭仁忠:湾区首要的是城市融合
我认为大湾区首先应该有个面向未来的规划,其中,建设智慧城市不可或缺。智慧城市包括道路空间,尤其是轨道交通,再就是网络空间、信息化建设。
刘人怀:必须打造高端制造业
1984年,我到广州、深圳、珠海看过。1991年我到广州工作。可以说,我目睹了整个大湾区城市的变化。
罗锡文:东莞要找准产业薄弱环节破解人才短板
创新是第一动力。东莞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也入选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东莞要想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担当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脊梁,有哪些短板需要弥补?
倪光南:关键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苏国辉:健康产业潜力很大,东莞要成为健康产业的领先区
粤港澳大湾区对标世界其他湾区,我们该如何扬长避短?我们都知道,东莞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城市,东莞该如何选择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东西呢?
孙勇奎:要加强基础生物研究,要重视跨国合作
中国创新药的发展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基础生物研究,其次是要重视跨国合作,因为基础研究成果是无国界的,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可持续性的新药研发资本,国际商务开拓就非常重要;最后就是获得可持续新药研发资本,一定要进入大市场,如果不进入大市场不行。
邬贺铨:今年底我国或发放5G牌照
今年年底,我国有可能发放5G的牌照。虽然基站现在已经基本可以商用了,但终端还需要等到标准化完成后,且需试商用,所以还要一些时间。
尹洪卫:紧抓湾区发展机遇 莞商发挥创新优势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及政策支持对于身处大湾区中心的东莞来说,有很好的助推作用。面对大湾区建设热潮,东莞企业要在原有发展基础上顺应发展大势,抓住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理念管理创新的机会,更好地凝聚力量、加快发展。
周济:新一代智能制造将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
新世纪以来,移动互联、超级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普及应用,形成群体性跨越,这些历史性的技术进步集中汇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性突破。
朱刚:园区人才引进关键在于生态打造
目前,一些即将入园的企业对于当前发展前景都缺乏一定的信心,而这种现象对于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来说则是正常的。
朱世平:应鼓励年轻人去做一些异想天开的事情
现在我们国内做什么事情都要论证,但真正做出原创性的东西是人家那种想都没有想过的,是不可能论证的,一论证就没有原创。
院士峰会报名通知 [Word]
拥抱新时代
抢抓新机遇
激发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