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媒体 | 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来我校作科普报告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11月1-3日在东莞举办,在此期间,在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精心组织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到东莞中学南城学校,为我校初二年级师生作了一场高级别的科普报告《海啸与地震》。

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1940年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广东潮阳。196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 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运泰院士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荣誉会员。陈运泰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荣誉讲座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陈运泰院士还是英文《地震科学》刊物(Earthquake Science) 主编,《地震学报》、《世界地震译丛》主编,《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等。 陈运泰院士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在地震波与震源理论与应用研究和数字地震学与旋转地震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300余篇(部)。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还获得卢森堡大公勋章,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国际奖等奖励。

11月1日下午,当陈运泰院士健步进入会场时,全体师生自发报以热烈的掌声。陈院士不断向师生鞠躬还礼,一句“很高兴与初中学生见面,仿佛进入了初中时代!”让同学们倍感亲切,一下拉近了学生与大学者的距离。

同学们带着期待与好奇,聆听陈院土的报告。

随着一幅幅地震与海啸图片的展示,震撼与惨烈的实景带给同学们无尽的思考。陈院士说,近年日本海啸和印尼海啸,都是地震引起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怎样形成的?陈院士用科学的数据,历史的比对,告诉同学们,板块的互相作用是地震发生的基本成因。接着,陈院土又介绍了地球的构造以及板块汇聚边界,板块的相对运动与相互作用。特别是每星期1毫米,1年数厘米的生长速度,让同学对板块有了新的认识。陈院士说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海底大规模的地震,断层滑动,逆断层,正断层,最容易发生海啸。海啸发生后,传播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深度也很大,传播到达海岸时,前面速度降低,后面速度加快,造成后浪推前浪的冲击力。所以,我们要研究它,认识它,“学会”与灾害相处。

在防灾减灾方面,陈院士强调依靠科学技术,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救助结合。同时指出,“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的时候来临。”提醒大家,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祖国多作贡献。

陈院士已经近80高龄,全程一直站立给大家作报告。在与同学互动环节,非常细致耐心地回答了同学提出的“地震发生时建筑倾倒方向”、“地震在带来危害的同时,有没有积极性的一面”、“东莞有没有发生地震的可能”等问题,表现出大师风范。

报告会中,陈运泰院士利用富有冲击力的图片、结合自己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海啸与地震的关系,让学校师生享受了精彩的科普盛宴,开拓了师生的视野,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学习陈运泰院士的精神,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志存高远、报效祖国,勇担重任,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改善我们生活、预防灾害的发生。

报告会结束后,陈院士与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领导和东莞中学南城学校领导进行了交流,又应邀为学校题词“自主、和谐、共同发展”,应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请求,为全市中小学生题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最后,陈院士与学校领导、地理科组老师代表进行了学术座谈。

参会报名
会议资料下载
主办方
大会主题

拥抱新时代

抢抓新机遇

激发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