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2018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参会嘉宾简介

周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周济院士,机械工程专家。上海市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4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博士学位。机械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湖北省委常委兼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长。。

刘人怀

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暨南大学原校长、校董

刘人怀,工程力学专家、管理科学专家。1963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和暨南大学任教。1981年初作为西德挑选的中国首批洪堡学者曾在西德鲁尔大学留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0年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首批院士。曾任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学部常委、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学部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暨南大学校董、教授、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首席咨询专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科学家,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等职。出版学术著作15本,主编著作9本,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培养博士66人,硕士146人。

陈志杰

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所原所长、研究员

陈志杰院士,广东梅县人,现任空军研究院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担任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航空学会航电空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空管专家。获军事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空中管制技术研究,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在自动化协同管制、空域管理与控制及信息处理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成功研制出我军首套机场、分区级自动化空管系统,主持构建了覆盖全国空域的一体化空中管制指挥平台。在国内率先开展军航自动相关监视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航行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勇

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协常委

广东省科协主席

陈勇院士,能源与环境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1981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1988年获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名古屋大学化工系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当选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特聘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煤燃烧技术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清洁能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十五”国家863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7件、实用新型专利19件,发表论文260多篇;主编著作5部、参编著作7部。获201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邬贺铨

广东院士联合会创会会长、咨委会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邬贺铨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先后从事光纤传输系统和宽带网研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和3G/4G/5G等项目的技术管理及工程科技咨询项目研究。曾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现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总师、CNGI专家委主任、国家“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IEEE高级会员。

何镜堂

广东院士联合会咨委会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何镜堂院士,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

他尤善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胜利纪念馆、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纪念馆、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南京明清城墙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中山大学深圳分校和珠海凤凰山景观塔等一大批精品工程。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自2001年以来先后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十佳具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

吴硕贤

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吴硕贤院士,福建泉州人。工学博士,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建筑技术科学家。1970年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1981年,198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我国建筑界与声学界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委员、科学思想库建设委员会委员,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提出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指导并与合作者提出扩散声场仿真新计算模型和界面声能扩散系数的改进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开展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后评价研究,初步建立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承担70余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系统提出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国际上20多年未解决的问题。

发表论文250篇,出版《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吴硕贤诗词选集》、《吴硕贤书法选集》等著作12部。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入选“南粤英杰--新中国影响广东100位贡献人物”。

陈新滋

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教授

陈新滋院士,有机化学家。1950年10月30日生于广东台山。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化学系。197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曾先后任美国Monsanto公司高级研究专家、台湾大学访问专家、中兴大学访问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等职。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校长。现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在均相氢化不对称合成反应历程研究中发现了新的机理,得到国际广泛引用研究开发了手性药物萘普森的不对称合成的可行方法,被认为是1991年国际化学方面的重要进展在手性催化配体和催化剂的研究中发现了螺环氧膦配体、胺膦配体、联吡啶膦配体等高性能的配体和催化剂,取得多项中国和美国专利。近年主要致力于新药及新颖制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罗锡文

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罗锡文院士,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水田农业机械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带头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农业机械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农业机械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总体专家组智能农机装备专项组长、全国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组长、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组长、国家水稻机械化产业体系专家等。

长期从事农业工程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研究方向包括水稻精量直播技术与机具、农田精准平整技术与机具、农业机械导航与自动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航空关键技术和农情信息快速获取技术与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等6部,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培养的研究生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人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后。

曾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郭仁忠

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圳大学教授

郭仁忠院士,地理信息工程专家。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原籍江苏盐城。1982 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图制图专业,1990年获法国弗朗什孔岱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授、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 。

长期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成功构建了适应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信息化技术方案;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基于GIS的大型分布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在三维地籍、空间数据自动综合、空间分析和数字城市领域均做出重要成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3部。19次获各类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际奖2项。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运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陈运泰院士,地球物理学家。196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荣誉会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荣誉讲座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

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在地震波与震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和数字地震学与旋转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300余篇(部)。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卢森堡大公勋章,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国际奖(International Award,2010),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艾克斯福特奖(Axford Medal Award)等奖励。

贺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院长、教授

贺林院士,遗传生物学家,1953年7月生,北京人。1981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1986年获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人类遗传学和各类组学的研究。揭开了困扰人类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之谜;发现了得到国际公认的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贺-赵缺陷”命名的新遗传病并成功对其致病基因进行了定位;发现了怀孕期营养不良的影响可增加胎儿以后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发现和证实了多个精神疾病易感基因。曾任首届世界转化医学学会主席,东亚人类遗传学联盟主席。被聘为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副主编,Human Molecular Genetics等十多种国际杂志的编委。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申请和已获授权专利20多项。曾获国内外多项科技奖项。201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秦国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

秦国刚院士,江苏南京人,1934年3月19日出生于南京。半导体材料、器件和物理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此后,师从国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教授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半导体物理,1961年2月毕业。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技术科学学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博雅讲席教授。2018年11月退休。

研究领域:钙钛矿等新型半导体太阳电池;外激励下半导体原子室温扩散;等离子体扩散掺杂;硅基和石墨烯基有机电致发光;硅/化合物半导体混合激光;半导体中杂质、缺陷和深能级;硅和砷化镓中的氢;金属与半导体接触;纳米硅(锗)/氧(氮)化硅体系(包括多孔硅)发光;氢化非晶硅光致退化机制等。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信息和工程与材料三个学部的21项基金,并已完成其中20项。秦国刚作为第一完成人所获集体奖项: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秦国刚个人所获奖项:2001年中国物理学会2000-2001年度叶企荪奖;2008年何梁何利奖物理学奖;2014年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培养博士、硕士和博士后六十余名。多项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石钟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所研究员

石钟慈院士,浙江宁波人,数学家。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了一种将变分原理和摄动理论相结合的新算法并算出氦原子最低能态的良好近似值研究了矩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得到精度很高的上下界估计公式。7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检验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并提出新的判别准则发现非协调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错向收敛性质,从理论上证实了早期工程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并证明多种在应用上极有价值的非协调元的收敛性,奠定了他们的基础。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获华罗庚数学奖。

苏国辉

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

苏国辉院士,神经学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

1973年6月本科毕业于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生物系。1977年7月博士毕业于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1977年8月至1978年6月于麻省理工学院任研究助理。自1978年7月至2013年6月于香港大学解剖学系任职讲师、高级讲师、教授、系主任。2013年7月起任职于香港大学眼科学系。现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 (2006-)、何冯月燕基金明德教授(神经学科)(2007- )。自2013年1月起为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主力研究中枢神经系统保护和再生。

1986年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局科技进步奖励,1995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9年获选为中科院院士。自2004年9月起,为中国脊髓损伤研究协作组董事会联席主席,及香港脊髓损伤基金委员。自2011年8月起,为中国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自2013年起,为中国教育部“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5年获美国国家发明家协会任命为发明家院士。共发表380多篇文章; 拥有专利 23 项。

王佛松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王佛松院士,梅州兴宁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双稀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光、导电高分子的研究,领导和参与了顺丁、异戊橡胶的研究及中试推广工作,为我国顺丁橡胶的工业化和异戊橡胶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导电聚乙炔及导电聚苯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并将聚苯胺及其防腐涂料推向产业化。

汪卫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汪卫华院士,材料物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2012年国家基金委非晶材料和物理研究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Fellow,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长期从事非晶材料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针对非晶形成机理的难题及非晶新材料探索的挑战,提出用弹性模量为参量来调控非晶结构和性能的思想,建立了弹性模量判据,实现了非晶合金组成和性能的半定量预测和调控。研制出多种新型非晶材料;提出了流变单元模型,解释了非晶强度和形变等力学及流变行为的物理机制,为调控非晶的力学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该模型,建立了结构非均匀性强化设计新方法,合成出系列高韧性的非晶合金,为解决非晶合金脆性难题、推动非晶材料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 Phys. Rev. Lett, Advanced Mater,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周培源物理奖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奖项。

熊有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熊有伦院士,湖北枣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信息和智能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华中科技大学机一系任教,1980年至1982年英国Sheffield大学控制工程系访问学者,1986年晋升教授,1988年至1989年任英国Salford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客座教授。

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中机电控制与自动化及其有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学、制造自动化和精密测量。他在机器人、精密测量理论、智能制造和计算机几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主要获奖成果有:“基于微机和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点接触约束理论与机器人抓取的几何模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精密测量的评定和判别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出版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徐义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徐义刚院士,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省常熟市,籍贯江苏常熟。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4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研究。发现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之前的快速地壳穹状隆起,揭示峨眉山LIP的深部结构、地壳穹窿以及火山岩类型空间分布存在协同变化规律,确证其与中-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为地幔柱影响下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的系统行为研究提供了范例。通过重建岩石圈热状态,为华北岩石圈巨量减薄提供了关键证据;厘定幔源岩浆从同位素富集型向亏损型转变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提出岩石圈减薄的热-化学侵蚀机制。发现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源区普遍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组分,阐明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形成与大洋俯冲的成因联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张景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州大学计算科技研究院 教授、名誉院长

张景中院士,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数学教育软件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际教育数学协会(IAEM)理事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委员、《计算机应用》主编等职务,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第一届中国教育数学学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和教育数学。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曾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及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

郑守仪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守仪院士,海洋原生动物学家 女,1931年5月生,广东中山人。1954年毕业于菲律宾东方大学,1956年回国。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有孔虫研究。60年代,合作完成浮游有孔虫分类与生态研究。70年代以来,进行底栖有孔虫研究,已描记1500余种,约占世界已知现代种类1/4。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海有孔虫区系和生态特征,作为环境参数,为海洋生态学、生物地层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了使微小的有孔虫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研、科普教具,开创了有专利权的有孔虫属种宏观模型制作项目。

方滨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

方滨兴院士,网络空间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学院首席学术顾问、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中国云安全与新兴技术安全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委员会主席。曾任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目前主要从事云安全、物联网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物联网搜索及大搜索、网络靶场、网络空间安全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四次,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高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

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导、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工作组组长。他1998年至1999年曾担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2000年至2004年担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其间2000年至2003年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他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3月31日新任鹏城实验室(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高文教授曾担任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计算机学科成员,计算机学报主编。先后兼任IEEE T-CSVT、IEEE T-AMD、SPIC、JVCIR、IEEE FIP等期刊的编委。

他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多模式接口以及虚拟现实等的研究。在面向对象视频编码、人脸与手语模式识别、AVS视频编解码国家标准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主持973(首席)、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等国家级项目二十余项。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2006)、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2000、2002、2003、2005、201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2015)。2008年底他因在视频编码方面的技术贡献,当选IEEE Fellow;2010年因“音视频编解码理论、标准及应用的突出成就”被授予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2013年底因“对视频技术的贡献,及对计算在中国发展的领导力”而当选ACM Fellow。

黄乃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化学讲座教授

黄乃正院士,广东台山人。香港中文大学荣休化学讲座教授及研究教授。二零零二至二零一零年仼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二零零八至二零一二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二零一二年至二零一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并于二零一四年一月起重新出任新亚书院院长。

黄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之有机合成,现为多份国际及内地化学期刊编委、资深评委或学术咨询委员。一九九四年,被英国伦敦大学颁予科学博士学位。黄教授亦积极贡献香港及内地的科研发展,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主席,并出任多所内地大学的客座及顾问教授。历年来,黄教授获多项殊荣,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九九七年)、香港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一九九九至二零零零年);并分别于一九九九年、二零零四及二零一五年分別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发展中世界科学院(前称第三世界科学院)及港科院院士。现为港科院义务秘书。

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国杰院士,1943年出生于湖南,1985年在美国普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性能计算机、并行算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发表了1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创新求索录》个人文集。主持研制曙光-1000 等计算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首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1999-2011年担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现任该所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中科曙光公司董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李立浧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立浧院士,电网工程专家、直流输电专家。江苏省盐城市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现任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电网建设,在电网工程、直流输电和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领域作出了成绩和贡献。参加和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33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参加和组织我国第一条也是世界上第一条±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研究、关键项目攻关和工程建设。作为多条超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和工程负责人,主持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工程建设。编写重大工程技术报告10余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授权专利8项。为推进我国电网技术发展,尤其是直流输电技术与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贡献。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浩然

广东院士联合会咨委会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山大学教授

林浩然院士,鱼类生理学家和鱼类养殖专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4年8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1954年9月到1985年12月历任中山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曾任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理工科)副主任,广东省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暨比较内分泌学会理事长,亚洲及大洋洲比较内分泌学会理事长,亚洲水产学会理事,国际比较内分泌学会理事会理事等二十多项国内外学术机构兼职。

他目前指导的研究团队继续从事主要养殖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和优良品种培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包括:环境和激素调控养殖鱼类生殖活动的分子机理,鱼类生长和免疫功能调控的分子机理,石斑鱼类优良品种培育、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育种等,并且和水产养殖企业界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养殖科技合作,带领企业水产科技创新发展。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倪光南院士,浙江镇海人,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1961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联想前身)和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 和1992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想集团即以联想式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此后,一直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1994年被遴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邱冠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邱冠周院士,矿物工程学家。广东省梅州市人。1987年9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南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发表了97篇科技论文和5部专著,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200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04年、2009年连续两次担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2011年第19届国际生物冶金大会主席,并被推选为国际生物冶金学会副会长。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瞿金平

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原副校长

瞿金平院士,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曾任两届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在国内外率先提出高分子材料振动剪切流变和体积拉伸流变加工成型方法及原理、系统发展和拓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高分子产品先进制造成套技术装备。先后主持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和相关工程配套项目等30多项,鉴定成果20多项,其中多项成果被鉴定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权50多件,美国、欧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发明专利6件;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6部,其中译著1部、国外出版英文专著1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广东省专利发明创造金奖1项;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制造业世界华人科技成就奖(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创新奖、广东省发明人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谭建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

谭建荣院士,浙江湖州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师 担任浙江大学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浙江大學機器人研究院名義院长,中國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產業聯盟理事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先后获“科技部十五863先进个人”、“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和称号。

主要从事數據建模與虛擬現實,數字設計與智能製造方面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發明專利和软件著作登记权56项。

唐希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唐希灿,神经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荣誉主编。1987年至1991年先后在法国国家健康及医学研究院,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及芝加哥洛约勒大学医学院开展合作研究。1988年获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的专家津贴。2000年度入选上海市劳动模范。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事中草药内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有效成分发掘及其作用机理研究50余年。在阿尔茨海黙症(AD)治疗新药的研发中做出贡献。先后与化学家合作,成功开发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加兰他敏,高乌甲素,草乌甲素及石杉碱甲,分别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慢性疼痛及AD。首先报道了中草药“蛇足石杉”的活性成分石杉碱甲具有高效、高选择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作用,能明显改善学习记忆障碍,已成功开发应用于国内AD的临床治疗,并对它的作用机理开展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应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等多家国际著名期刊主编邀请撰写石杉碱甲研究综述多篇,并多次受特邀在国际AD学术会议上作石杉碱甲研究专题报告。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级奖7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新工业产品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国际科技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奖1项及中国药学发展奖特别贡献奖1项。参与编写初版及修订版研究生教材《基础神经药理学》。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及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已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他引2000余次。

汪懋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汪懋华院士,广东兴宁人。农业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家。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和设施农业学科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专长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农业领域应用有关发展战略与技术创新研究。1985-2003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经、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常务委员、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兼农业工程学科组组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等。

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农业工程科技专家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承上启下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先后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工程专家组成员,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技术委员会、理事会成员和国际农业工程协会农村电气化与能源分会副理事长,英国农业工程协会和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协会会士。1995-5和2006-1先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受聘为多个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编委,为发展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国际合作和扩大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邬江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原校长

邬江兴院士,浙江嘉兴人。现任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博导,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担任“九五”、“十五”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国家移动通信重大专项(第3专项)论证委员会主任、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专家委员会主任兼总工程师、国家三网融合专家组副组长等职务。1997年至2009年担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负责技术事务的中国代表,现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副主席。2016年起任中国网信军民融合联盟(筹)理事长,“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天地一体化网络专家组副组长。

2007年至2013年间主持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信息领域重点项目“新概念高效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及系统研究开发”,提出了拟态计算和拟态防御新理论,并于2013年研制成功世界上首台拟态计算机原理样机,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因在信息通信和网络交换领域的长期贡献,获评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士。

姚新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

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

姚新生院士,天然药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0年12月参军,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1952年更名为东北药学院药学系)学习,1955年7月毕业留校担任助教,1978年担任讲师。1981年6月到1983年6月经教育部公派去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留学,获得药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沈阳药学院(原东北药学院,后又更名为沈阳药科大学)担任讲师、室主任(1983)、教授(1987)、博导(1989)至今。

期间,曾担任沈阳药学院副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工作(1986.7-1987.3);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全面主持学校党、政工作(1996.10-2001.7);兼任深圳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主任(2001.7-2004);2002年6月至今一直担任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现任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科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刘科院士是全球知名的能源专家,亦是拥有MBA的业界领袖,现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副主任,深圳分会会长。

刘科院士获纽约市立大学化学工程博士,曾在埃克森-美孚,联合技术公司(UTC)和GE等著名跨国公司供职多年。刘科回国后先任神华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National Inst. of Clean & low-carbon Energy)副所长及CTO;国家千人计划化学化工专委会主任,国家特聘专家,千人计划专家。2013年被任命为神华研究院副院长,同时任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杂志(中英文)编委。2015年他当选为北京高层次人才协会副会长及青委会会长。他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包括2006年全美绿宝石特别科学奖,2013年国际匹茨堡煤炭转化创新年度奖,该奖起始于1983年,每年在全球范围只选一名,用于奖励对在全球范围内在此行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2015年度千人专家创新创业15人,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他还是著名的原加州理工学院能源中心董事,国际匹兹堡煤炭大会(PCC)会议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公司的董事。2015年,刘科是继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及国家自然基金委主任李静海院士后第3位中国人当选为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每年全世界只选一人)。

刘焕彬

广东院士联合会咨委会委员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教授

刘焕彬,1965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6 年至 1987 年赴美进修,受聘为美国爱达荷大学客座教授和加拿大高技术应用公司客座研究员;1991年至1995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1995年至2003年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过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过程优化与节能、制浆造纸工程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重视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重视研究成果产业化,先后主持和承担了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带领和组织中青学术骨干在制浆造纸过程、节能减排和污染控制、软测量和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表论文350多篇,著作6本,授权发明专利25项,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 12 项。

2000 年当选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2001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04年荣获俄罗斯国家工程学突出贡献“伊万·古列宾勋章”,2013年荣获首届“叶剑英奖”。

李行伟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

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院士

李行伟,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博士,现担任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及国际水利工程研究学会(IAHR)副主席等职务,是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影响因子3.018)创刊主编,同时还担任"ASCE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等SCI期刊副主编。

长期从事水力学、射流,环境治理,污染排放控制等研究,是环境水力学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曾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奖项。

谢先德

广东院士联合会咨委会委员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原院长、研究员

谢先德院士,矿物物理学家与高压矿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原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科学院研究员兼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科协名誉主席。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藉院士。

早年从事系统矿物学研究,是2种硼酸盐和2种硫酸盐新矿物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在而立之年就发表了国内外第一部“硼酸盐矿物”专著。199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一等奖,同时被授予“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迄今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12部,译著1部。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省部级奖11项,其中包括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的一部微矿物学专著获1990年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最佳论著奖。因成果突出,199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一等奖,同时被授予“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龚克

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当选主席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龚克,博士,教授,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当选主席。1977年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并考取研究生。1982年由国家选派出国,在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87年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曾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副校长,清华信息科学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原称国家实验室)主任,天津大学校长,南开大学校长。因主持中国数字电视无线传输标准和微型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发等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防科技奖等奖励。获聘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2001-2010)等。

孙勇奎

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深圳原力生命科学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

孙勇奎,博士,在默沙东工作的22年间,曾在六个部门任职,先后从事新药研发、新兴市场研发战略制定及运营、及商务拓展,获得丰富的新药研发与商务管理经验。

在默沙东研发部门,他开拓新科学为多新个药(Crixivan®,Maxalt®,Emend®, Cordaptive®,Taranabant,Januvia®) 研发做出贡献,并发表54篇论文。

从研发到商务开拓部门后,就任默沙东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负责对外合作研发及技术转让。与学术机构、生物科技公司、风投建立合作关系,建立良好人脉,为默沙东在大中华地区寻找和评估肿瘤学、免疫肿瘤学、心脏代谢性疾病和传染病等领域潜在的分子资产,以强化默沙东药物研发管线。 2015年底,在他从搜索评估到尽职调查的推动下,默沙东成功获得康方生物一免疫治癌的候选药的全球授权。

他对新药研发行业的贡献及领导能力在默沙东内部得到认可,获得默克实验室最高奖 - 总裁奖。也在公司外得到认可,先后获得了2005年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阿斯利康绿色化学与工程奖、2005年和2006年的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2009年托马斯-爱迪生专利奖。2010年美国制药协会(PhRMA) “We Work for Health Champions”年度奖。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全职回国。加州理工学院Ph.D.。

王兆凯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深圳市兆凯生物工程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研究员

王兆凯院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原美国夏威夷大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系教授; 199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起任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0年评为广东省领军人才;他长期从事水产养殖工程和农业工程的研究工作,在微藻抗菌物质的提取、循环水养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王兆凯院士回国后在微藻养殖及生物能源,硅藻纳米材料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设计开发了多项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研发了独特的微藻开放式规模化养殖系统工程技术。

叶嘉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大学城市研究及城市规划研究中心讲座教授、主任

叶嘉安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及陈道涵基金教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前研究学院院长、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城市研究及城市规划中心主任和城市规划及设计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规划师学会(FHKIP)、英国皇家规划学会(FRTPI)、澳洲规划学会(FAPI),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 (FRICS)和物流运输学会会士(FCILT)及香港注册规划师。

在国际上首先将案例推理系统与GIS相结合。首次提出细胞自动机(CA)的城市规划模型,把环境因素、城市形态、城市密度等引进城市CA模型中。很早已进行城市就业与居住位置的空间分析,证明新城镇规划的“自供自给”的不可行性。是较早分析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学者之一,提出土地产权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影响。代表作有《东南亚卫星城的规划与拓展》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2008年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联合国人居讲座奖”,以表彰他对人居环境的发展和规划做出的杰出贡献。

赵连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赵连城院士,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江苏省阜宁市,原籍江苏阜宁。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曾任国际马氏体相变顾问委员会委员。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二级学科和光电信息材料与量子器件实验室创建者。主要从事半导体异质结、量子阱和超晶格、双波段等光电薄膜材料和器件、各种发光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光导纤维和器件、信息存储材料、分子荧光探针、自适应焦平面阵列、组合式芯片和多光谱调谐、光电信息系统与量子设计等研究。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68名,硕士研究生42名,接受博士后8人。出版《信息功能材料学》等著作6本。发表论文450余篇,被国外他人引用280余篇次,部分研究结果被收入国际权威著作。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目前正承担红外探测和红外微辐射成像系统、3D非线性光学成像系统、宽带玻璃光纤与器件等项研究高科技产业化。

吕坚

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

吕坚院士,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讲座教授, 副校长(研究与科技)暨周亦卿研究生院院长。2006年与2017年分别获法国总统任命获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及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8年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研究方向涉及先进结构与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力学性能,机械系统仿真模拟设计。目前,已取得25项欧,美,中专利,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340余篇,SCI引用万余次。

现任或曾任中科院沉阳金属所客座首席研究员,东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顾问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中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 中科院知名学者团队成员。

曾任欧盟第五框架科研计划“Growth”和“Craft”评审专家;欧盟第六框架科研计划咨询专家并成为起草Future Needs and Challenges for 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Research报告的31位专家之一;中国科技部国际顾问组成员。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评审专家,中国科技部专家库首批入库香港专家,中科院首批海外评审专家,中国首个国家实验室-沉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 现为香港研究资助局(RGC)委员。

吴清平

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食品安全科学技术专家。广东省梅州市人。199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

针对我国食品行业出现严重的微生物安全风险,从基础研究着手,发明先进的共性监控技术并建立起相关理论体系,研制出重点产业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和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科学理论不断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获何梁何利创新奖,2014年获首届广东发明人奖。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星旦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

1927年5月6日生于湖南湘乡,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五、六十年代,做过多项当时属国内开创性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负责研制测定爆炸的光辐射威力的几种光冲量计,在我国第一次核试验中取得成功应用,并被遴选为以后历次大气层核试验必用的辐射测量设备,为光辐射的杀伤效应、杀伤范围,光冲量随当量、天气、距离和爆高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准确的测试数据。

七十年代中,在我国开拓短波(真空紫外到软X射线)光学技术研究领域,提出具有先导性和系统性的科研项目,主持研制紫外真空紫外壁稳氩弧标准光源及稀有气体电离室标准探测器,建立短波光谱辐射强度标准。先后获1989年、199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均为第一获奖者。

九十年代末至今,致力于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研究,在过去主持“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的基础上,主持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粮食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先后研制了“三代”滤光片型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仪。

2004年被聘为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名誉院长,结合暨南大学多学科的特点,致力于光谱技术在精准农业、环境监测、医药分析、生长医学等方面的研究。

何国钟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物理化学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毕业于广州培正中学,并参加全国首次统一高考,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1953年经全国院系调整至北京石油学院石油机械系炼厂机械专业,1955年毕业,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已有58年。从岗位的变迁而言可简单叙述如下:1955年开始任研究实习员,1960年开始任助理研究员,1979年开始任副研究员、1986年开始任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1960-1995年任研究题目组负责人。1978-1990年任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0-1996年任首届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2006年任该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92-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道德委员会委员、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或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兼职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香港大学化学系名誉教授、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兼职教授及特邀顾问、中科院安徽光机所激光光谱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起为国际燃烧学会会员,1995年起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库入选专家。1993-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1995-1999年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6-1999年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2000-2007年任大连市学术专著资助出版评审(科学著作奖励、科学论文奖励)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以来曾在美国California大学Berkeley分校和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系,美国LBL国家实验室,香港大学化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进行访问研究或讲学约六年。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首先研制出小型固体粒子密相输送双流态化反应器系统,获1960年辽宁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60年代从事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燃烧的实验及理论研究,其成果"固液火箭推进剂配方及燃烧的研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和辽宁省科学大会奖(集体奖),固体推进剂燃速理论和燃速调节实践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集体奖),"固体推进剂燃速理论"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70年代在国内首先研制出千瓦级燃烧驱动连续波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其成果"燃烧驱动连续波HF(DF)强化学激光器"1979年获国防科委重大成果二等奖;1978年开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研究,曾先后四次(1986,1994,1999,2005)获中科院或辽宁省(科技进步或自然科学)一等奖,其中"分子束反应动态学与分子传能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以来多次获大连市及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1981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分子反应动力学相关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121篇。已培养博士及硕士约四十名。

王迎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教授

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

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FELLOW,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前任和候任理事长。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科学家、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生物材料研究与工程化工作30余年。在骨、齿、血液净化、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骨再生修复材料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适配”理论雏形。发明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各类项奖励10余项。出版专著《生物医用陶瓷》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科学技术奖。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6项。成果转化企业获III类产品注册证7个,推动6个企业上市,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王立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立军,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与光电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从事半导体激光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瓦级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运作的可行性,提出多增益区等新结构和设计理念,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大功率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并陆续又取得了多项国际同期最好成果。在国内率先研制出无铝量子阱长寿命、高可靠性、高功率边发射激光器。发明了四种半导体激光合束技术,开发出高光束质量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多系列光源,在航天、国防、工业等众多领域获得重要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世界华商创新奖、何梁何利奖各一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6项;合著专著4部。

现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信息学部常委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第六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朱世平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朱世平,教授是聚合反应工程专家,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1年毕业于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起在该校任教,2009至2014任化工系主任,现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副校长。

朱教授2010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14年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获麦克马斯特“杰出大学教授”最高荣誉称号,2016年获加拿大化工学会最高成就奖“RS Jane Memorial Award”。2005年入选“长江学者”, 2012年入选“千人计划”。

朱教授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工程与科学研究,已培养高级学位人才120多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引用上万次。

陈斌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企业业务总经理

陈斌先生1994年入职华为,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企业业务总经理 中国区企业业务副总裁。

历任专网系统部副总经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营销策划部部长,浙江代表处副代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业务交通系统部部长长等重要职位。曾任中国交通部车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推动中国铁路、地铁领域无线通信的发展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29年的行业市场经验。

黄建平

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东莞市政协常委

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第一任馆长、东莞市政协常委、东莞市总商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作为中国仿古砖的启蒙者和创建者,对于企业经营充满了睿智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其优秀的领导与管理能力带领唯美集团跃上一个个新台阶,同时,对行业的发展富有深刻、前瞻性的启迪。2001年荣获东莞市“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同年又被评为“东莞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2012年,获世界莞商大会“杰出莞商”。

黎孟枫

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

微生物学专家

“长江学者”特聘医学微生物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医学博士。1986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助理研究员。1993 -1997年在美国匹兹堡癌症研究所接受博士后训练,随后在该所任研究助理教授(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2001年起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病理系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职,建立和领导课题组从事肿瘤病毒病因与肿瘤微环境学术研究;讲授医学生“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和博士生“Angiogenesis: Physiology and 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等课程;任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博士生招生委员会委员。2005 年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8月被聘为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一直从事分子病毒学和分子肿瘤学的研究与教学,先后在NIH 等美国联邦政府和私立基金会,以及中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计划、973 计划等资助下,致力于认识病原感染、炎症过程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阐明相关的信号控制机理与临床意义。曾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主持日常行政工作。

李国强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领域专家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优青、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995-2004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2005就职于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任高级研究员;2005-2007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作为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在东京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工作;2007-2010获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资助,作为皇家学会外国人研究员,在牛津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工作;2010年作为引进人才加入华南理工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移动通信核心元器件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项目课题、国防“十三五”装发预研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已在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Surface Science Report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包括ESI高引用论文10篇,高水平特邀综述6篇,论文被SCI引用3000余次,被国际半导体行业著名杂志Semiconductor Today专题报道11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美国专利1项、新加坡专利1项、国际PCT专利11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50余次。研究成果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

王海峰

百度高级副总裁

AIG总负责人

百度研究院院长

王海峰担任百度高级副总裁、AIG总负责人、百度研究院院长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均为第一获奖人。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是唯一来自互联网行业的获奖人。他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已授权或公开的专利申请200余项。

王海峰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ACL(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50多年历史上唯一出任过主席的华人,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ACL会士,ACL亚太分会AACL创始主席。

徐瑞华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肿瘤专家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粤百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徐瑞华教授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及抗癌药物研究,在消化道肿瘤的转移与转归、化疗药物耐受及其机制和优化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所治疗病患的5年生存率可达国际领先水平。在消化道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开展了多项抗肿瘤药物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大幅延长了晚期胃癌、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多项研究结果被美国NCCN指南引用,在全世界推广应用,指导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用药方案。2015年受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委托作为内科组组长牵头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作为总编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实践共识》以及牵头制定了《晚期结直肠癌应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专家共识》等在国内推广应用。此外,徐瑞华教授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重点专项专家组的成员,为了进一步实现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通过大样本循证医学数据的手段,努力推进了肿瘤精准治疗的进程。

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一等奖3项,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共发表论文150篇,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如Nature Materials、Lancet Onc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ell Research、Hepatology、Annals of Oncology等

叶轩立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发光材料与器件领域专家

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材料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于美国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入选中组部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并加入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协同利用材料、界面和器件工艺等策略提高聚合物及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性能。目前已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Adv. Mater., Joule, JACS, Energy & Environ. Sci. 等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论文被引用15000余次,H-指数为67,并连续于2014至2017年度入选汤森路透全球材料学科“高被引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中德合作研究项目、面上、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广州市科技计划、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创新中心等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及科技部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

尹洪卫

东莞市政协常委

世界莞商联合会会长

东莞民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现任东莞民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世界莞商联合会第二届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风景园林协会副会长,东莞市政协常委;2013年牵头成立全国生态园林产业创新联盟,并担任中国生态园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先后多次获得“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园林绿化行业优秀企业家”等称号;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广东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杰出莞商”等。

于世辉

金域检验首席科学家

临床基因组医学总监

人类遗传病和肿瘤专家

拥有美国医学会医学遗传学行医执照,历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系副教授,西雅图儿童医院临床基因及基因组诊断实验室主任,为全美各大执业学会会员,哈医科大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现任金域检验首席科学家、临床基因组检测中心医学总监。

余学清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肾脏病学专家

至今共承担各级科研基金44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组长、973项目课题组长、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发表科研论文443篇,其中SCI收入181篇,第一和通讯作者91篇,包括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Metabolism,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出版学术专著17部,其中主编8部。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 广东省南粤百杰人才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建设了国际领先水平的腹膜透析中心,病人及技术存活率均居世界先进水平,被誉为“广州模式”;国际著名期刊《柳叶刀》称之为“中国肾脏学发展的引擎”,在《柳叶刀》向全世界介绍“如何建设成功的腹膜透析中心:中国经验”。

陈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

陈清泉院士,原籍福建省漳州市人。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匈牙利工程院荣誉院士、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

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59年获北京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82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93年获乌克兰敖德萨理工大学荣誉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先后担任香港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渤海大学名誉校长、校董会董事长,日本本田、韩国三星、美国福特等汽车公司高级顾问,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亚太电动车协会主席、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创始人和主席等职务。

陈清泉发明了多种电动车专用的特种电机及其控制装置,研制出多辆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其研究和创新成果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并在中国、日本、美国、德国得到应用。他创办了世界电动车协会,被誉为"电动车三贤士之一" 和"亚洲电动车之父"。

滕锦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滕锦光教授于1983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悉尼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结构工程讲座教授、高赞明可持续结构及材料教授、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包括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复材)结构及钢结构。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际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学会IIFC奖章(学会最高成就奖)等重要科研奖项。2013年当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

韩忠朝

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

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8年获法国生命科学博士学位。历任法国布列塔尼医学院助理研究员、巴黎血管及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院长、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造血细胞和基因工程中心主任、天津市干细胞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市第十二届政协常委。天津市侨联副主席。兼任法国巴黎血管及血液学研究所顾问教授、暨南大学和福建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专家审评委员等职。先后获国内外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八项。 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的百级层次的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享受特聘教授特殊津贴。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天津市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九届委员会主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常委。

韩忠朝主要从事血液血管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干细胞、巨核细胞和血小板、血管新生及其控制、趋化因子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许多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成果。

丁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圳大学教授

198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2000年至2016年任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1996年被评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2年,他主持建设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艺系统全面投入使用,由其创建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电视台节目制播体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果在国内多家电视台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科技进步,使我国广播电视的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7年成为我国首位被亚广联ABU授予“亚太地区广播工业杰出贡献奖”的技术专家。并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选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江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顾问总工程师

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1949年广东梅县两厢小学毕业后,在家乡私塾读了一年古典文学。1950年在乐育中学(私立)读了半年,因家境清贫重新报考省立广东梅州中学,完成初、高中学业。1957至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获优良毕业生奖状。毕业至今,先后在华东建筑设计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其间,1980至1982年,在伦敦和香港OVE ARUP公司作访问学者。原任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现任该集团顾问总工程师,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业至今已有五十四年,参与了许多重大工程设计,包括大屯煤矿、上海卫星地面站、赞比亚UNIP党部大楼、上海东方明珠塔、印尼雅加达塔、上海碧玉蓝天大厦、金茂大厦等。作为结构设计负责人,成功地将30米天线卫星地面站建设在软土地基上,获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由他总负责设计的东方明珠塔(463米高),以其完美的造型和独特的结构成为上海的标志,江欢成荣获建国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由他总负责设计的印尼雅加达塔(558米高,40万平方米面积),在国际竞赛中中标,为我国建筑设计开拓国际市场做出了贡献。他长期致力于结构优化设计,在重庆朝天门滨江广场大厦、上海陆海空大厦、上海湖北大厦、郑州文化产业大厦等工程优化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2009年6月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件中担任调查组专家组长

江欢成院士的职业生涯,始终以优化创新为己任和快乐,他总结高层建筑的消防、效率和宜居三大弊端,大胆提出建设“群体高层天空城市”的设计构想,被广为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核心概念是“高层建筑多层化,垂直设施市政化”。

江欢成是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香港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著名工程学会ICE和IStructE的资深会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建交委科技委原副主任。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界),上海市政府离任参事。 1994年上海市劳动模范。

参会报名
会议资料下载
主办方
大会主题

拥抱新时代

抢抓新机遇

激发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