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 2020-10-24 22:17:43
★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之遇见松山湖系列报道
编前语: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11月2日至4日,东莞松山湖将迎来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的召开。届时,上百位院士专家将集结松山湖,助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松山湖的魅力凸显,正聚焦着海内外越来越多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
在松山湖打造大国重器
本报记者 蔡敏霞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这赋予了松山湖科学城承担国家战略性标志性基础研究任务,全面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的责任和使命。而能被赋予这样的使命,离不开松山湖积极建设的大科学装置群。
历经十余载,中国散裂中子源拔地而起
随着基础研究领域的拓展,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问题都呼唤更加先进的研究手段,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聚集,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支撑国际科技前沿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无疑备受瞩目。
大科学装置建设远非一日之功,中国散裂中子源如何在松山湖畔的“荔枝林”拔地而起?早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就提出建设散裂中子源的建议,2005年7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散裂中子源列入国家“十一五”大科学装置规划。散裂中子源建设得到了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该项目由中科院和广东省政府共建。对于散裂中子源落户广东,陈和生院士表示:广东改革开放急需发展科学研究和产业生产,中国科学院应该把雄厚的科学技术实力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结合起来。
2006年5月,陈和生院士实地考察珠海、广州萝岗、东莞三个地点后经过仔细比较,选定了东莞松山湖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地,“东莞松山湖的各方面条件最好,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最大,其次,散裂中子源的主体部分对地基有很高的要求,而松山湖的地理条件符合建设要求。”陈和生院士表示。
经过多年的筹备,2011年,世界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动工建设。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来自直线加速器隧道土建过程中发生的反复。据陈和生院士回忆,2014年4月份,连续几天的大暴雨让加速器隧道严重渗水。要彻底解决渗水问题,必须在隧道外再建造一层防水隧道,这让土建工程延误了1年多,大大压缩了设备安装和调试时间。但我们采取给种措施,不惜代价的抢回时间,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2018年8月,散裂中子源一期建设按时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运行。
要建设大科学装置群,除了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已正式动工,预计2021年完工,这将为今后南方先进光源落户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技术支撑,同时也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从单个大科学装置加快向大科学装置集群进发,将带动更多高端创新要素在科学城集聚。
此外,松山湖科学城第三个新型的光源大科学装置正在谋划推进中,将与南方光源和散裂中子源形成互补效应,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多学科运用与交叉。
科技创新要靠人
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2020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团队入选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常规类集体。目前团队在编人员312人,其中40岁及以下人员267名,占比超八成,青年工作者在散裂中子源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个岗位上承担着重要职责。团队中有100多名家在北京的科研人员,经历了长达六七年、每年在莞300多天的异地工作。成员们每次面临建设阶段的高峰期时,需要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
对这支有突破、有担当的国家级建设团队,陈和生院士曾评价:“通过工程的建设,在此地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队伍,这支队伍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我想这一点和装置的成功建设是同等重要的。”
以散裂中子源为依托,松山湖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将建设成为珠三角大装置集群核心,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及广深科创走廊联合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中心。这也意味着,松山湖科技城将吸引一大批科技人才汇聚。对于东莞如何引进更多人才,陈和生院士表示,人才引进始终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瓶颈,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配套,吸纳更多的人才。中国科研人员需要有一个团队的精神,需要有一股凝聚力,“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来实现。”陈和生院士道。
随着东莞市《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提出,东莞市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同时构建“科技+金融+人才”的创业新生态。另一方面,东莞市将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对海外高精尖人才引进方面实现更大制度突破,引进更多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创新团队,并且构建国际化科研人才交流平台。
■链接: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工程总建筑面积69648平方米,工程主装置区由深度14-28米、总长680米的地下隧道结构及与之相连的6座地面建筑组成。地下隧道部分由220m直线加速隧道、束流线周长210米的环形加速隧道以及连接靶心的隧道群构成。
物质结构决定了物质性质,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帮人类揭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金属疲劳、可燃冰、磁性材料、化学反应催化剂的原位研究等都必须使用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复杂整体,观测对象的尺度能达到分子和原子层级。它包括一台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以及一期三台供科学实验用的中子散射谱仪。
Copyright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