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 七旬院士中学授课 90分钟全程站着讲

学生给陈运泰院士献上鲜花

姚新生院士

学生请罗锡文院士签名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直建、葛宇飞、刘满元 通讯员王丽君、陈秀梅、马露铭

11月1日~3日,“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在东莞举行。作为峰会主要内容之一,“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院士校园行”活动同步启动,18名院士受邀为东莞市17所大学、中学的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分享,其中包括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4名外籍院士。18名院士集中开展校园行活动,这在全国地级市中尚属首次。

昨日,院士们结合个人成长和科研经历,通过座谈交流、科普报告、励志报告等形式,或讲述自身所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或以自己为例讲述为人治学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青少年视野,勉励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志存高远、报效祖国,为东莞市上万名师生带来精彩的科普盛宴和人生讲座。

姚新生院士走进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凉茶研究要重视科技创新

昨日,年过八旬的姚新生院士为广东医科大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传统中医药与大健康》的文化盛宴。其深入浅出、接地气的演讲让现场响起阵阵掌声。据悉,此次是姚新生院士第三次到访广东医科大学。他对广东医科大学的发展表示肯定,并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助力中医药的发展。

姚新生院士在讲座中讲述了亚健康的存在对全民健康的影响。姚新生院士说,亚健康状态的调整应当成为医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健康中国2030”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医药研究人员更要为此作出积极的贡献。“中医治未病”有独到的优势,中医药行业成了推进大健康产业的主力军。

姚新生院士用接地气的案例告诉师生们:广东凉茶的研究实践提示,中药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整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亚健康状态很多现象与中医或民间所谓的“上火”十分相似。姚新生院士表示,凉茶研究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但得到了社会充分肯定。凉茶研究是产学研结合共同研究的成果,产业要做大做强,关键要重视科技创新。科研部门也要主动和产业结合,科研成果才能落地,产业也才可能做大做强。

听了讲座,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该校药学院学生刘永添告诉记者,像宝藏一样的传统中医药给了他和同学们内在的自信和自豪感。“听了姚院士的讲座,我们对中药学这个专业的前景更加看好,未来就业更加有信心。”

讲座结束后,姚新生院士还与师生们进行了交流。师生们向他请教如何将我国的中医药做好做强。姚院士表示,发展中医药需要更多热爱且优秀的人才汇集到一起,共同努力为中医药的发展作贡献。他分享了他的外语学习经验以及留学经历,鼓励在座师生们积极开拓自己的人生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

姚新生院士教过的博士生中,有两位在广东医科大学任教,他们昨日也来到了讲座现场。姚院士像夸赞自己的小孩一样评价他们的成果,并询问他们在校工作情况,希望学校严格要求他们,多加担子。

现场花絮

85岁太太台下当“粉丝”

昨天下午,姚新生院士到达广东医科大学,下车跟大家打了招呼后,又马上走到车旁,搀扶着一位与他同样精神抖擞的老人。

原来这是姚新生的太太。85岁的倪老跟姚新生是同学,浪漫的校园恋情开出幸福之花。一路上,姚新生目光总是追随着太太,小声地叮嘱她走路小心。讲座开始后,倪老又变身“粉丝”,全神贯注地听姚新生的讲座。一路相伴、一生倾听,真的是幸福的模样。

陈运泰院士走进东莞中学南城学校

化身初二地理老师科普地震与海啸知识

祖籍广东潮阳的陈运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是国内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权威。昨天下午,他在东莞中学南城学校的体育馆,围绕着地震和海啸发生的原因,以及灾害的预防等问题给刚刚接触地理学的初二学生来了一次大科普。

“人的指甲一周大概长一毫米,如果一个人一年都不剪指甲的话,指甲大概会有五厘米长。地球上板块相对运动的速度和指甲长的速率是一样的,大概也是一年运动五厘米,非常缓慢,一年两年不会有事,但积累了千百年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就要出大事了,地震就来了。”陈运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地震发生的原因,台下的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或低头记笔记,或抬头思考。

因为是面向初中生的讲课,陈运泰特别注重授课方式的通俗易懂,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往简单里讲。他的PPT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而且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帮助同学们扩大想象的空间。

讲座结束后,陈运泰和同学们展开了互动,陈运泰耐心地回答同学们的提问。“东莞会发生地震吗?”有同学抛出了这样的问题。陈运泰表示,东莞以及整个广东历史上都不是地震活跃的地方,但未来会不会发生地震还在研究中。“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时来临。”他引用了一句非常有诗意的话来表达地震的预防比救助更重要的文化理念。

陈运泰希望同学们从小学就能培养与灾害相处的心态,用科学知识防震防灾。

现场花絮

笑容可掬站着上课

78岁的陈运泰已是头发花白,站在讲台上显得非常慈祥,笑容可掬。“看到同学们,我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多,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除了讲座开始前这样的一句题外话外,陈运泰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专业知识的讲解上,而且全程90分钟时间全都站着,中途只喝了一次水。

在讲座结束后,工作人员安排其坐了下来。而到提问环节,他又站了起来,站着回答完了三个问题,并且一再鼓励同学们要爱科学,学科学,还把自己讲课的PPT和文献资料都留在了学校。

罗锡文院士走进东莞高级中学

农业机械化让农民进城专家种地

“人类水稻生产的方式与工具的变迁,从远古时代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的无人驾驶田耕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人工智能机械化的应用,是一部人类农业生产的进步史,是一部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昨天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走进东莞高级中学,为该校2200多名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科普报告。

在这个主题为“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生产——水稻生产方式与工具变迁”的报告中,罗锡文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和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如何攻克一道道科研难题,研制出了包括无人驾驶田耕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帮助我国在稻谷生产走上人工智能机械化之路。

他说,“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国稻谷生产的发展目标将实现‘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

他的演讲赢得了东莞高级中学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在师生互动环节,有学生问,在21世纪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的情况下,从事农业有何优势?

罗锡文说,今天的信息技术、大数据、云平台可以更好为农业机械所用,更好地为农业服务。他举例说,一次他们团队研发的一台收割机正在新疆的农田里作业,远在山东的机器生产厂家通过短信通知收割机的操作人员,告知该机器有一个零部件出现异常,要求他立即停下来检修。远在数千公里外的厂家,为什么可以清楚地掌握正在田间耕种的机器有故障?那是因为如今他们团队研制的农业机器,在一些关键部位均安装有故障传感器。一旦机器出现问题,不管是在广东也好、在山东也好,其故障都可通过传感器传达到厂家。

罗锡文说,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种地,更好地管理土地。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云平台等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农业。

参会报名
会议资料下载
主办方
大会主题

拥抱新时代

抢抓新机遇

激发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