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3日,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暨第四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东莞举行。11月2日,广东院士联合会联合广东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东莞市科学技术局等单位组织了院士专家科技成果对接会,聚焦一批符合东莞产业发展布局的、有明确产业化前景和产业化资源需求的重大科技成果,推动院士团队与企事业单位及投资机构进行对接,力争院士及其团队若干重大科技成果落地东莞转化。曾毅院士、韩忠朝院士、王佛松院士、曹镛院士、刘焕彬院士、方滨兴院士、姚建铨院士、瞿金平院士、周克崧院士、陈填烽教授、陈锐志教授等11个院士专家团队携重大科技成果寻找“婆家”。华汇资本、华盛基金、赛马资本等创投机构负责人参会,并达成多个初步投资意向。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志杰院士、东莞市政府副市长刘炜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并致辞。
陈志杰院士致辞
陈志杰在致辞中表示,广东院士联合会作为一个高端的科技成果对接平台,持续地致力于铺设“政府+政策”、“产业+资本”之路。未来将围绕更高层次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立足服务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办好三件事:一是通过院士驿站建立双向联络机制,招才引智招商引资;二是搭建院创汇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对接;三是设立院士基金助力院士团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刘炜表示,路演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大数据和激光领域,不仅凝聚了院士专家团队的研究成果,也与东莞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高度匹配,希望通过此次对接会,有效推动这批成果的顺利落地,为东莞加快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次对接会首次尝试引入赛事评分,不公布排名、不设奖,但从技术层面和商业模式上去评估成果,甚至一份商业计划书去评估。一方面为我们院士专家创新创业提供意见、提供辅导;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对接的成功率。
曾毅院士团队:鼻咽癌有望可防可治 鼻咽癌疫苗进入一期临床阶段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在鼻咽腔或上咽喉部的癌症,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十大肿瘤之一。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南方五省多发,但目前放疗五年生存率仅为30-50%,治疗失败原因多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治疗后远处转移发生率约22%-36%。曾毅院士首次将EB 病毒与鼻咽癌关联起来,其领导的团队研制EB 病毒去除致癌基因的潜伏膜蛋白1(EBV-LMP1Δ)、EBV-LMP2 疫苗是针对鼻咽癌中高危人群及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性疫苗。
据曾毅院士团队代表介绍,该疫苗应用于:1. 鼻咽癌的预防:针对IgA/VCA 抗体阳性者(鼻咽癌筛查中的高危人群)免疫,阻断NPC 的发生。2. 鼻咽癌的免疫治疗:鼻咽癌患者放疗和/或化疗后,提高其EB 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以阻断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该项目经过多年的研究,可将早期鼻咽癌患者生存率从70%提高至100%、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生存率从30—50%提升至87%左右,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控制鼻咽癌发病。目前该疫苗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一期临床试验许可,已进入一期临床阶段。预计用3 - 4 年,完成治疗性疫苗临床试验并获取药号,开始大规模开展鼻咽癌的免疫治疗工作。
韩忠朝院士团队:干细胞新药研发及其产业化
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氏联合)成立于2007年,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挂牌公司。作为干细胞产业领域的先锋企业,汉氏联合致力于人类生命健康发展,以干细胞再生医学技术为核心,逐步形成围产期干细胞存储、细胞及再生医学药物及制品、生物护肤、精准医学、健康管理及国际医疗旅游、教育培训产业链,旨在打造干细胞全产业链闭环。
据韩忠朝院士团队代表介绍,汉氏联合在干细胞行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覆盖上游的“细胞银行”,中游的干细胞药物,以及下游的细胞治疗,此外还积极布局精准医疗和大健康产业,与干细胞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汉氏联合的核心业务在干细胞药物,在前期丰富科研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有三个剂型/九个适应症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项目今年9月已获得CFDA正式受理,年底将正式启动临床试验,该产品采用脐带和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国外骨髓源相比,更易于产业化,生产时间缩短2/3,节约生产成本,免疫调节和促血管新生活性更强且不产生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陈填烽教授团队:开发纳米放疗增敏剂,抑瘤率提高90%以上
在肿瘤治疗领域,放射治疗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导致大量肿瘤患者得不到完善的放射治疗。靶向药物由于高选择性/低毒性/副作用小,已占领世界抗肿瘤药物销售额的30%,但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暨南大学教授陈填烽团队在研究中突破如何在人体中精准找到肿瘤组织,如何识别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如何精准有效地调控靶向细胞这三大靶向药物设计的瓶颈,开发靶向放疗增敏剂实现协同治疗,设计了肿瘤靶向性纳米硒,精准靶向肿瘤病灶,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对肿瘤的杀伤力,增强肿瘤的放疗敏感性,实现高效低毒,解决广东省在肿瘤放射精准治疗领域的技术瓶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据陈填烽介绍,基于纳米药物的康普顿效应与光电效应,实现纳米药物对临床用x射线对放疗增敏作用,抑瘤率提高90%以上。该成果突破纳米药物工业化生产的瓶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实现了肿瘤靶向药物的智能设计,同时基于Cana/金纳米棒及x射线的放疗增敏作用,实现对肿瘤多层次的同步放化疗。
王佛松院士团队:功能性多肽助化妆品原料创新“一臂之力”
多肽及聚氨基酸在化妆品,医药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保健品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多肽原料的纯度、产量、稳定性和生物活性是产品成功的关键。
王佛松院士团队以天然氨基酸为主要原料,通过独特的液相合成路线制备出具有抗皱抗衰老、改善皮肤品质性能的活性肽,如棕榈酰三肽-5、类蛇毒肽等。独特的液相合成路线实现了功能性多肽低成本规模化的生产,产品的高纯度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于生物活性及安全性的要求。此外,该团队还以赖氨酸为原料通过开环聚合制备ε-聚赖氨酸,该物质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并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可用作食品防腐剂以及化妆品添加剂。项目的开展将极大的提示中国化妆品原料的原始创新能力。
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教授陶友华表示,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产品永远算不上产品,该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聚氨基酸及多肽产业化研究工作,且市场应用广、利润可观。
曹镛院士团队:电子纸——为物联网而生的显示纸
新零售领域,通过物联网跟电子价格标签结合到一起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统一,然后在物流领域通过电子价签对物流过程进行跟踪。物联网应用要求显示技术具备低功耗、低成本和高可靠性。
据介绍,基于稀土氧化物TFT的物联网显示项目是曹镛院士团队主要着眼物联网显示终端,提供电子价签等产品,布局物联网传感产品及布局新型显示。且核心技术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和新视界。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磊认为,电子纸是为物联网而生的显示,目前该团队用自己开发的氧化物TFT背板技术加上电子显示膜片形成一个电子纸的显示屏,目前电子纸的显示屏有三种方案:一种是微胶囊电子纸加上TFT,另外一个是电润湿电子纸,目前主流就是微胶囊的方案。
王磊介绍说,该团队在开展新型显示、柔性和印刷电子、智能传感等技术等研究及产业孵化工作,致力于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同时资助培养及引进核心技术团队,掌握了关键材料、器件、工艺等关键技术,可以支持自主技术等持续进步,同时希望抓住新型显示、柔性显示电子及智能传感等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推动自主技术的产业应用,推动显示技术在电子信息、大健康、物联网等领域的普及。
刘焕彬院士团队:深挖工业大数据价值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
“我们国家的能源,特别是制造业这一块的资源利用效率,跟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单位GDP能耗约是世界平均的4倍,比日本高出6、7倍的水平,特别是陶瓷、造纸、水泥这些传统的制造业它的能耗是非常高的,效率比较低,而且管理比较粗放。面对这样的一些痛点,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打开制造业的黑匣子。”据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oo洪蒙纳介绍,刘焕彬院士团队从这些行业的生产过程,包括它的能源系统、设备运行、生产运行等数据进入大数据平台进行需求的抽象化之后,实现数据利用实例化,最后帮助企业提质增效的效果,同时,这些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以跟第三方机构,包括金融机构进行一个交互。
该团队研发的信息系统可实现工业企业能源系统的智慧管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率达4%-6%。2016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4564.81万吨标准煤,若将本系统推广应用到全省的工业企业,节能率按5%计,则可实现节能量约728万吨标准煤,直接经济效益58.24亿元。同时,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1820万吨。
方滨兴院士团队:人才大数据分析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网信人才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钱”当前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近百万,网安人才培养,具有长期、强烈的产业需求。方滨兴院士团队的网安人才大数据态势分析与人才实训系统从人才需求方和人才输出方综合考量,针对用人单位发布的网安招聘岗位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家制定网络空间安全技能基线、确定技能缺口、设置相关岗位提供依凭,进而明确定义网络空间安全领域词汇、分类法及其他数据标准,最终形成统一的网安人才框架。
据广州大学网络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姜誉介绍,网安课件实验(关注技能点,熟能生巧)、攻防演练(综合运用,实战演练)及网安竞赛(以赛促训,考核评估)是网安人才培养的三部曲。同时他提到本项目主要面向高校、政企单位、科研院所等行业不同级别的培养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姚建铨院士团队:科技+环保,让清洗物“返老还童”
激光清洗是采用利用窄脉宽,高功率密度的激光作用于待清洗物表面,在快速光振动、汽化、分解和等离子体剥离等机理的共同作用下,使污物脱离基底,实现表面清洗的一种新型激光技术的创新应用。设备根据应用对象和场合,采用不同波长的激光器(特别是免维护的光纤激光器)对不同的物质对象进行研究,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锈蚀、油污、油漆、氧化层等附着物的处理,并可实现剥离物的回收,不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精准、高效、环保的绿色技术。姚建铨院士团队致力于这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激光器、工艺和装备及行业标准方面进行整体筹划和设计研究,联合上下游产业企业和研究院所,进行装备制造,推动产业的发展,实现这项高新技术的早日落地。随着产业化程度的成熟,必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污染严重的酸洗和喷砂工艺,成为一项绿色表面处理技术的典型代表。
据江门珠西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卫华介绍,激光清洗设备便携、灵活且可外接自动化机械手臂,可以对内管清洗及芯片清洗,具有不伤基底、精准、环保节能等优势,值得推广,团队预计3年时间成立激光清洗的产业标准,每年发布《激光清洗产业百皮书》。
瞿金平院士团队:可回收地膜助农民增产增收
瞿金平院士团队的多层复合薄膜界面均匀化与微结构调控技术创发明基于多层熔体界面均匀化共挤出装备技术,开展复合薄膜微结构调控及性能强化技术、功能化多层薄膜结构及材料优化技术和高端复合薄膜低碳化制造智能化技术的研究。该项目具有将国际首创的拉伸流变塑化输运与动态分配多层共挤相结合,实现多层复合高端薄膜短流程制造、利用动态熔体与风源分配的多层共挤新原理,实现熔体特性差异大的多层薄膜界面均化与均匀冷却、提出基于旋转剪切可控取向的复合薄膜微结构调控方法,实现材料自增强,制造节材高强薄膜制品创新性。
据东莞市正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城介绍,当前已经成功研发出适用于新疆棉花种植的全回收地膜和适用于重包装的超低厚度高性能热收缩膜并进行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化推广。
陈锐志教授团队:室内定位可精确至少于1米
面向大型复杂公共场所的安全监控与应急救援等重大应用需求,瞄准高精度、高可用和高可持续定位目标,形成了融合声、光、电、场等多源手段的室内定位新方案。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了声、光、电、场室内多源融合定位方案。据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介绍该方案,以声、光、电等多种分米级定位技术为高精度基准,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手机内置传感器和磁场特征为纽带,融合12种属性各异的室内定位信息,根据室内环境变化自适应选择实现定位。方案突破异源互补、协同定位的高精度室内定位,多源融合、广域覆盖的高可用室内定位和自学习、自适应的高可持续室内定位三大科学问题。在不增加智能手机硬件成本、不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的前提下,通过轻度布设增强基站,实现低成本、广域覆盖、可长期维护的优于1米的室内定位。
周克崧院士团队:吃货福利,再也不用频繁换锅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炊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炊具正朝高效节能、健康环保的方向发展。当前覆底铝锅加热效率低,使用寿命短,家电行业对高性能长效导磁涂层覆底铝锅的产品需求非常迫切。据广东省新材料研究所技术质量部副部长黄仁忠介绍,先进冷喷涂技术的发展,为长效导磁涂层在覆底铝锅方面的更新换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用冷喷涂技术制备的电磁锅的导磁层,致密性高,电能转换效率近90%;结合强度超过40MPa,抗热震性能优越,产品寿命也大大提升,被国内外众多高端客户所青睐。同时该技术的生产效率高,容易产业化、规模化,可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场达成投资意向